5 月 28 日下午,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科教楼里,一场关于传统柴烧工艺的文化盛宴悄然开启。株洲市级非遗传承人、李氏柴烧第二代传承人李金方老师受邀做客学院,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李氏柴窑的烧造工艺》的专题学术讲座,带领大家穿越千年窑火,探寻传统制瓷技艺的独特魅力。

此次主讲人为李氏柴烧第二代传承人李金方,李金方系株洲市级非遗传承人,主持“李氏柴窑”的烧造。少年时期跟随父亲学习制作工艺,并在醴陵陶研所交流学习一年。理论和制釉相结合,几十年钻研提升制瓷技艺。致力于弘扬传统的陶瓷文化,也努力培养后一代传承醴陵陶瓷技艺与文化。作品入选“献给建党100周年-陶瓷作品征集"纪念册。
李老师详细拆解李氏柴烧的核心工艺 —— 从泥料的筛选配比,到窑位与火路的精妙设计,再到火候与气氛的精准把控,每一个环节都是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其中火路的设计最为巧妙,以窑炉的投柴口为出发点,出烟口为结束点,通过控制铝板到窑壁之间的距离引导火焰的走向,实现产品全部接触到火焰与草木灰。
在讲座中,李老师首先揭开了柴烧的 “第一层面纱”。他生动地讲述着陶泥的由来 —— 历经风雨风化的石头,在自然万物的共同作用下,蜕变成富含铁、钾、钙等元素的细腻陶泥。它们是柴烧的基础,更在氧化与还原的窑火淬炼中,悄然赋予器物净化水质的独特肌理。

当一件件李老师的作品陈列眼前,现场气氛瞬间被点燃。王老师引导同学们近距离观察器物的纹理与质感:“看这自然落灰形成的釉面,每一道都是窑炉里火与土的即兴创作。”

在介绍完自己的作品后,李老师亲自为学生们示范拉坯的过程。李老师端坐拉坯机前,双手轻触泥团,随着轮盘飞转,一坨陶泥在指尖逐渐成型。“心要静,手要稳,泥料的干湿分寸全在手感里。” 他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行云流水的动作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韵律。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纷纷抛出心中的疑问。李老师一一耐心解答:“柴烧的魅力就在于不可复制,每一窑都是自然与人力的共同‘创作’。”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醴陵陶瓷学院始终致力于搭建传统工艺与现代教育的桥梁,让非遗技艺在校园里找到新的 “生长土壤”。正如李金方老师在讲座中所说:“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让老手艺在年轻人的创意中焕发新生。”
未来,学院将继续邀请更多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让同学们在触摸历史脉络的同时,以青春之力为传统工艺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愿每一位怀揣热爱的陶艺人,都能成为非遗传承的 “燃灯者”,让千年窑火在创新与坚守中,照亮更广阔的文化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