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陶院学生牵头工大“青银共筑”双创团队赋能养老社区建设
2025年04月29日 12:19      作者:王葆夷 黄磊      点击数:

2025年4月26日下午,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学子携手马克思主义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材料与先进制造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共30余名志愿者走进株洲市城发共享之家颐养苑,在“大健康”背景下聚焦心理健康关怀,探索青年与长者双向赋能的沟通桥梁。同学们立足株洲区域资源,通过“青年公益力量+互联网工具+本土文创”,为颐养苑捐赠600余件定制礼品,开启代际融合新实践。活动包含“银发叙事、青春发声、共植希望、文创传情” 四大环节,将高校智力资源与养老社区需求深度融合,为“代际共融”的和谐社区构建注入了青春动能。

在银发叙事环节,同学们仔细聆听“岁月留声机”的长者故事分享。92岁抗美援朝老兵杨茂生以“急行军赴贵阳”“金城战役荣立三等功”等红色记忆,生动再现了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他轻抚泛黄的军功章,深情说道:“战场上的生死与共教会我,和平年代更要珍惜每一次代际对话的机会。”随后,90岁退休教授程为宝以“三尺讲台育桃李”的执着,分享了60 年高等教育生涯中的育人智慧。他展示的手写教案与科研笔记,承载着“立德树人” 的教育初心,引发青年学子对知识传承的深刻思考。两位长者的讲述,犹如“时光胶囊”和“岁月留声机”,让在场师生跨越时空,感受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温度。

657AD

在青春发声环节,“我们不是单向的服务者,而是代际对话的参与者。”这次公益活动团队向颐养院捐赠36件陶瓷文化主题文创陶瓷杯与500个农耕/陶瓷文化纸杯。陶设专业的谭思颖作为此次团队负责人,向长者叙述了陶瓷文创杯的创作历程:她与陶瓷学院的张心玲、李玉、何璨甜等团队同学从图形设计到产品制作,从企业公益支持到社会服务参与,一步步提高了自身的思想认识、设计思维与技术实践能力,这是本双创团队的第一套公益文创产品,采用醴陵本土瓷质,画面为手绘陶瓷制作工艺流程图+“黑石号”出水的唐代长沙窑文物介绍,同一主题下每个杯子的装饰图文各不相同,“一瓷一故事”,易于长者识别。程为宝老师手握瓷杯说:“这些杯子不仅能用,更是咱湖南人的记忆密码!”青年群体的创新思维与长者的生活智慧碰撞,正催生出更多的“适老化”解决方案。

6B4AC

共植希望环节,关爱老年人幸福,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维护老年人尊严和权利,更能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和谐。师生与长者共同种植了象征祝福的长寿花苗与茉莉花苗。活动现场,杨茂生爷爷细心指导学生“修剪根系要保留须根”,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普玉杰同学述说了团队去社区调研的心理历程,数据统计技巧等细节,00后与 90 后(90岁以上)携手劳作的场景,成为“生命接力”双向赋能的生动注脚。“这些绿植不仅是自然生命的延续,更是代际情感的载体。”颐养苑负责人介绍,团队将持续跟踪植物生长情况,通过“云认养”平台让青年学子远程关注长者生活。

据悉,“青银共筑” 双创团队由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王葆夷老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黄磊老师联合指导,旨在构建“高校+社区”协同育人新范式。团队依托包装设计、材料科学、人工智能、陶瓷设计等多学科专业交叉优势,已形成“故事采集 - 文创开发 - 技术赋能”的完整服务链条。团队指导老师王葆夷认为:“我们不仅要为养老社区提供服务,更要通过项目培养‘懂老、敬老、助老、不啃老’的当代大学生。

团队以代际融合、植培互动、设计疗愈的方式赋能养老社区,突破了传统老龄化研究的“单一代际”视角,通过整合代际团结理论、政策工具理论与数字赋能理论,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提供了可复制的代际互助政策工具包,推动“银发经济”与“青年发展型城市”目标协同,助力“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落地。

地址:湖南省醴陵市长庆示范区渌江新城核心区

院长、书记邮箱lltcxy@hut.edu.cn

电话 0731-22028771